close
龍應台又來談國際化了,而且犯了同樣的毛病:一方面以偏見理解現狀,一方面下錯藥方。
我並不是特別反龍應台,她確實有極好的文筆,有時也不乏有動人的文字,但往往沒看到問題的本質。
誰都知道台灣缺乏國際化,但這是什麼意思呢?
不知道雅典,不知道雨林,我想西方國家的平均值也不會好到哪裡。
大部分的美國人可能除了他們家鄉以外的世界一概不瞭解。
這當然不代表我們應該繼續鄉愿下去。問題是我們到底樣追求怎樣的國際化?手段是什麼?
龍應台舉了一個好例子,但是給了錯誤的解讀。
她說德國中學生報紙介紹美國經濟學家Jeffrey Sachs如何從南亞海嘯分析全球不平等的問題(我也在中時專欄上討論過他的看法)。
這的確是感人的報紙,但這不代表他們比較國際化---台灣也報導很多南亞海嘯的問題。
關鍵是如何帶領讀者用另一種觀點思考。
而這種多元與深刻的分析,不只是分析國際事務需要,分析國內事務也是一樣需要。正是台灣---尤其是媒體—最缺乏的部分。
從教育體制到媒體都對真正的知識缺乏尊重。
教育體制把中學生當笨蛋,不給予基本社會科學的思考訓練,那麼我們如何能有能力去解讀、批判各種社會矛盾文化思潮。
而媒體不敢做深厚的專題分析,更遑論提供不一樣的資訊或多元視野。
當然,這或許也是blog的重要性所在。
不論是教育或媒體,國際化真正的關鍵不在於只是浮面的介紹外國事情,
而是要提供各種不同的面貌,以及各種面貌背後的歷史文化政經結構等等。
例如,Sachs提供我們海嘯背後的政治經濟學。
但這些問題和本土化有什麼關係?一如他之前的那篇紫藤爐與星巴克文章,龍應台奇妙地把所有問題都推給本土化。
「國際化可能不是在舉全國之力進行「本土化」,而在於把「本土化」的任何舉措放在全球的視野中檢驗。
國際化可能不是劍拔弩張的「去中國化」,反而是把「中國化」當作一種全球優勢來吸納融會。」 她說。
難道不主張本土化的人就比較國際化?難道中央日報中時聯合各家電視台都很有國際視野?
還是本土化浪潮之前的台灣比較國際化?這是明顯的意識型態謬誤。
任何人都知道台灣的媒體缺乏國際觀是整體的問題。
這只證明他最關切的還是批評本土化和去中國化,而不是要真正嚴肅地思考台灣的國際化。
這個問題也發生在她如何談中國。
她說「今天的台灣人所了解的中國,除了國民黨過去四十年所塑造「萬惡共匪」的圖像之外,
除了這幾年來民進黨所強化的「中共鴨霸」的形象之外,還有什麼呢?」是這樣嗎?
諷刺的是,就在登出他文章的同一天,中國時報大幅報導中國經濟的偉大,「從世界工廠變金頭腦」。
這個中國是資本天堂的形象好像比中共鴨霸的形象更常出現在主流媒體。
這些只看到中國繁榮一面的媒體就比泛綠媒體更能掌握中國全貌?
總之,重點是台灣的媒體公共論述缺乏多元的深厚視野。
不論針對國際或國內事務,而這不是如龍應台所說是因為本土化才產生的問題,而是更大的結構性問題。
期待有一天,報紙會有左邊一大版報導世界經濟論壇,討論這些資本主義菁英的世界觀與策略,
然後右邊整版是世界社會論壇,分析為何他們主張另一種世界是可能的。
或者,左邊一大版是美國的全球戰略,右邊整版會是反戰者的思想與理念討論。
引用自http://blog.roodo.com/SoundsandFury/archives/43606.html
我並不是特別反龍應台,她確實有極好的文筆,有時也不乏有動人的文字,但往往沒看到問題的本質。
誰都知道台灣缺乏國際化,但這是什麼意思呢?
不知道雅典,不知道雨林,我想西方國家的平均值也不會好到哪裡。
大部分的美國人可能除了他們家鄉以外的世界一概不瞭解。
這當然不代表我們應該繼續鄉愿下去。問題是我們到底樣追求怎樣的國際化?手段是什麼?
龍應台舉了一個好例子,但是給了錯誤的解讀。
她說德國中學生報紙介紹美國經濟學家Jeffrey Sachs如何從南亞海嘯分析全球不平等的問題(我也在中時專欄上討論過他的看法)。
這的確是感人的報紙,但這不代表他們比較國際化---台灣也報導很多南亞海嘯的問題。
關鍵是如何帶領讀者用另一種觀點思考。
而這種多元與深刻的分析,不只是分析國際事務需要,分析國內事務也是一樣需要。正是台灣---尤其是媒體—最缺乏的部分。
從教育體制到媒體都對真正的知識缺乏尊重。
教育體制把中學生當笨蛋,不給予基本社會科學的思考訓練,那麼我們如何能有能力去解讀、批判各種社會矛盾文化思潮。
而媒體不敢做深厚的專題分析,更遑論提供不一樣的資訊或多元視野。
當然,這或許也是blog的重要性所在。
不論是教育或媒體,國際化真正的關鍵不在於只是浮面的介紹外國事情,
而是要提供各種不同的面貌,以及各種面貌背後的歷史文化政經結構等等。
例如,Sachs提供我們海嘯背後的政治經濟學。
但這些問題和本土化有什麼關係?一如他之前的那篇紫藤爐與星巴克文章,龍應台奇妙地把所有問題都推給本土化。
「國際化可能不是在舉全國之力進行「本土化」,而在於把「本土化」的任何舉措放在全球的視野中檢驗。
國際化可能不是劍拔弩張的「去中國化」,反而是把「中國化」當作一種全球優勢來吸納融會。」 她說。
難道不主張本土化的人就比較國際化?難道中央日報中時聯合各家電視台都很有國際視野?
還是本土化浪潮之前的台灣比較國際化?這是明顯的意識型態謬誤。
任何人都知道台灣的媒體缺乏國際觀是整體的問題。
這只證明他最關切的還是批評本土化和去中國化,而不是要真正嚴肅地思考台灣的國際化。
這個問題也發生在她如何談中國。
她說「今天的台灣人所了解的中國,除了國民黨過去四十年所塑造「萬惡共匪」的圖像之外,
除了這幾年來民進黨所強化的「中共鴨霸」的形象之外,還有什麼呢?」是這樣嗎?
諷刺的是,就在登出他文章的同一天,中國時報大幅報導中國經濟的偉大,「從世界工廠變金頭腦」。
這個中國是資本天堂的形象好像比中共鴨霸的形象更常出現在主流媒體。
這些只看到中國繁榮一面的媒體就比泛綠媒體更能掌握中國全貌?
總之,重點是台灣的媒體公共論述缺乏多元的深厚視野。
不論針對國際或國內事務,而這不是如龍應台所說是因為本土化才產生的問題,而是更大的結構性問題。
期待有一天,報紙會有左邊一大版報導世界經濟論壇,討論這些資本主義菁英的世界觀與策略,
然後右邊整版是世界社會論壇,分析為何他們主張另一種世界是可能的。
或者,左邊一大版是美國的全球戰略,右邊整版會是反戰者的思想與理念討論。
引用自http://blog.roodo.com/SoundsandFury/archives/43606.html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